自打全面放开二孩儿政策笃笃实实从传闻落地成真,有关要不要二孩儿生不生二孩儿的话题,隔三差五就会在各种平台以各种方式冒个泡泡。有夫妇自己百般纠结到底生还是不生的,有双方老人一方强烈催生一方建议不生的,有家中大孩儿顽强抵制坚决不让生的。
——前几天,一段视频在朋友圈广被转发。视频中,一个穿格衫的男孩眼眶泛红,哽哽咽咽地威胁妈妈:“你们要是敢生……我就敢死……今天我就把话撂这儿了。”更早以前,还有一则新闻,一个13岁的女孩儿以逃学、离家出走、跳楼、割腕等激烈方式反对妈妈生二孩儿,妈妈不得不含泪答应放弃已经几个月的身孕。
总结一下,但凡大人们主张不生的,大抵都是算的所谓经济成本账,房子够不够大、存款够不够多、收入够不够高,好像二孩儿天生就是来消耗家产的;而但凡孩子们拼命不让生的,大抵都是算的所谓感情分割账,有了弟弟妹妹,爸妈就该不够爱我了,家里所有好吃的好玩的就不能都归我了,甚至将来继承遗产也要争要夺要抢了。
把事情搞得这么麻烦,却还是没有触及二孩儿的根本。
我们回忆童年,最快乐的时光,是吃香喝辣吗?是房子大不大玩具多不多吗?绝对不是!我们童年的快乐,最大一个部分,是来自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密相处,那些打打闹闹、哭哭啼啼,那些彼此惦记、相互给予。幼儿园里发的一颗糖,舍不得一个人吃,攥手心里拿回家和弟弟你一口我一口共同分享;放学回家舍不得坐公交,只为省下五分钱,给妹妹买一节甘蔗,并且看着她甜蜜蜜一点点啃完……这样的情感联结相携相伴共同成长,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!
所以,我以为,论生不生二孩儿,一定不能不提到的,不是经济上的考量,不是分割爱的担忧,却是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——最需要二孩儿的,到底是谁?因为本质上说,二孩儿最重要的意义,不是用于满足爷爷奶奶儿孙绕膝的愿望,不是为爸爸妈妈有儿子再添个女儿,有女儿再添个儿,凑够一个好字的完满。二孩儿降临家中,是为了与一孩儿做伴,一孩儿二孩儿手足情长快乐又健康。
那些“你若敢生我就敢死”的“无畏”又“勇敢”的孩子,其实正是一孩儿独大惯出的毛病!从这个角度讲,越是这样的家庭,越需要二孩儿赶紧前来,尽早让一孩儿在生活中懂得规则、懂得分享、懂得付出。
有不少年轻夫妇犹犹豫豫下不了决心生二孩儿,冠冕堂皇的理由是“给不了他(她)最好的,不如不带他(她)到世上来”。作为父母,养育孩子之前仔细考虑自己所能给予孩子的,貌似一种责任心的体现,应该是极好的。只是,如果考虑的不是孩子最需要什么,却是你自己最想给孩子什么,那根本上就是跑偏了。
其实,什么是最好的呢?这可真不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而是有心理学、社会学研究结论的。那些花钱买到的大人眼里所谓最好的东西,对小孩子而言,其实一点都不重要。孩子的需求原本非常简单,是大人们想得太多太复杂。温饱之外,一个小孩儿最需要的,不过是父母的用心陪伴,手足的情深谊长。